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文章来源:市委组织部稿件作者:发布日期:2013-03-20

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市委组织部

“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这就是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原理。制度建设水平是衡量组织工作科学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组织制度建设包括干部制度、基层党建制度等内容,哪一方面的制度建设短板都将严重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水平提高。因此,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只有既注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完善实践证明可行管用的已有制度,又注重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制定新的制度,用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用制度巩固成功经验,才能走出符合组织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以不断完善干部制度建设为基础,进一步优化选人用人机制

组织工作涉及的内容虽然多,但核心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因此干部制度的建设是组织制度建设的核心。现在有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受到公众的质疑,与制度本身不健全、不严密、不适应也有关。新时期,公众对干部工作的要求不一样,要从闭合神秘转到公开透明的状态中来。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差额票决制度等一系列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改革配套制度。我市先后制定了《中共文昌市委员会全体会议任用重要干部投票表决试行办法》等11个制度。并积极推行差额票决重要领导岗位工作,科学规范的完善市委选人用人机制,有效解决了“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目前,我市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基本上采取了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等额或差额票决的方式进行,使得一批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公认度较好的干部脱颖而出。  

二、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落实农村党建“强核心工程”长效机制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被打破。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有待探索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制约组织工作上水平。因此必须顺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积极探索,研究制定一系列基层党建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注重落实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建立农村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抓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等,把抓农村基层党建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领导干部。建立镇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注重城乡统筹,发挥市直属单位的共建帮扶作用,建立了市级领导、镇党委、市直包村部门和驻村工作组联合抓党建工作机制,把农村党建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同时要建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巡回检查制度。定期深入到镇、村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如我市通过对20个后进村巡查,摸清了后进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逐个进行分析,提出了整顿帮扶的措施并向市委报告。市委及时要求各镇派出工作组进行整顿帮扶。

二是加大农村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力度。当前一些村级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职能逐渐弱化,而在服务群众和协调利益方面的职能不断增强,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农村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必须围绕基层党组织“怎么建”和“怎么干”的问题去研究制定,让党组织始终符合工作需求和群众期待。首先要解决基层党组织“怎么建”的问题,就必须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要加强党对这些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领导,通过采取派驻党建指导员、挂靠组建、单独组建等方式,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村经济联合体中建立党的组织。近年来,我市先后在西瓜技术协会、鲍鱼养殖技术协会、文昌鸡养殖技术协会和罗非鱼养殖协会等28个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支部。如我市的西瓜技术协会党支部,该协会发展有会员有429名,2008年在全省各地种植西瓜32万亩,创产值12亿元。其次要围绕基层党组织“怎么干”的核心问题,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制度。全面落实《关于实行镇村干部“驻村坐班”工作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提高镇、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全面落实村级组织事务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增强村两委班子合力,做到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给农村党员和群众一个明白,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以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引才育才,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水平

近年来,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使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以及引才不易留才难的多重压力。因此在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中,如何坚持机制创新,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整体规划,为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提供可靠法制保障,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

一是创新引才机制。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进人才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对于地方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引进人才的政策可以说也是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而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所用必须所有”到“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再到目前探索建立的柔性引才机制,都表明引进人才政策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创新力度。要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合同约束、自由流动”等柔性引才机制,以一流之策引一流之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管理力度。针对引才不易的问题,我市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试行办法》,并依据《该办法》从海口市规划设计院聘请了10位专家到市规划局驻点办公,为我市规划项目做好咨询及规范设计工作,开创引进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是创新育才机制。培育本土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要以创新育才机制为抓手,重点在培养模式和培养放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把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纳入教育培训体系,重点要在办“精品班”、“专题班”上下工夫,力求延伸人才培训触角,提高各类人才培训实效。既要注重解决本地区人才数量上的扩张,又要注重在一些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上的培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不利于人才创新的建设机制,出台能激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人才评价机制。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培育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训的层次和实效。2008年以来,市里每年都选派干部到清华、北大、广东省委党校等院校参加培训学习,基本实现了用三年时间,把科级以上的干部轮训一遍的任务目标。同时,开设了“领导干部每月一讲”,面向全国、全省聘请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文昌作报告,已经举办了24场专题讲座,受训党政干部达6000多人次。

四、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的制度建设为切入点,注重突出服务,不断提高部门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当前,对组织工作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差距还比较大,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形象系统内评价和系统外评价也存在着较大差距。针对内外评价有别的问题,就要通过不断完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制度,主动跳出长期以来闭合的工作机制,更加注重面向社会、面向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构建更加开放的组织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完善议事决策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民主议事和决策制度,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科学的工作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部长办公会议制度、部务会议制度、部办公会议制度等,力求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要强化执行督查制度。建立组织部门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决策执行跟踪督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要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制度。建立完善组织工作的信息通报制度,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各种新闻媒体,搭建起组织工作对外公开的信息平台,让干部群众了解和支持组织工作。要加强与其他部门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组织工作。四要构建效能考评制度。要加强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岗位责任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建立《组工目标考核办法》等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权责一致、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工作和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以制度管事、管人。同时,要注重建立健全外部评价体系,继续完善和开展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把群众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作为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

制度建设既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基本保障。但制度是人制定的,执行制度还得靠人。因此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除了创新完善制度外还必须强化制度的执行,只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才能减少随意性,才能保证组织工作的公正性,才能推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