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民生发展

文章来源: 文昌市委组织部稿件作者:发布日期:2013-03-20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民生发展

 

 文昌市委组织部

 

深入了解我市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以及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发展的能力,市委组织部组成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组到各镇开展调研工作,通过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我市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基本掌握了我市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了解了新形势下我市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行政村(社区)291个,村“两委”干部1391名,村(居)委会主任、党组织书记“一肩挑”221人,占76%。村“两委”成员中大专文化程度235人,占17%,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933人,占67%,初中及以下223人,占16%。平均年龄41岁。农村(村、社区)党员12335名,55岁以上党员6781人,占55%,35岁至54岁党员3454人,占28%,35岁以下党员2100人,占17%,大专以上学历党员845人,占6.9%,中专高中学历4259人,占34.5%,初中以下学历党员7231人,占58.6%。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市委的工作部署,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普遍得到加强,一大批经过整顿的后进村面貌明显改观。全市291个行政村“两委”班子健全,基本实现“五个好”的先进村党支部达39%。通过教育培训,村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普遍增强。特别是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后,干部关心群众的意识普遍增强,农村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许多村干部和参加座谈的党员都对近年来中央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即免农业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农民养老保险等等普遍反映党的政策好,得民心。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村人心整体稳定。但是,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个难以适应”。

(一)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是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在调研期间,我们根据统计资料,认真分析了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2010年我市农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换届,在推进农村“两委”班子年轻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因受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状况的限制,班子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仍不够理想。在村“两委”成员中,3655岁的947人,占68%,56岁以上的332人,占24%,而35岁以下的仅有112人,只占8%。从数字上看,在村“两委”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只有17%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的平均年龄趋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技术和新政策的反应比较迟钝,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是观念落后“双带”能力有限。近几年,我市各级党组织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都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热带高效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瓜果菜远销、长途运输、同业协作等多样化生产经营活动的蓬勃兴起,广大农村群众迫切需要一批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带领他们革新传统产业、调整种养结构、开辟岛外市场、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然而,现阶段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普遍表现为安于现状小农思想严重,没有认真去想如何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没有起到为群众指点迷津和导航引路的作用。在座谈会上,我们还了解到有个别的村党员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总是埋怨上级组织没有照顾他们,要求组织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没有想一想自己应该怎么样,在群众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农村党员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限,难以适应维护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的新挑战。

是集体经济薄弱,服务群众的能力较差。经过连续多年努力,我市仍有不少农村基层组织缺少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有的甚至处于“空壳”状态。据统计,全市年收入2万元以下占村委会总数的80%以上。目前,全市多数有收入来源的村,也是靠出租集体荒山荒坡和海域滩涂等公共资源收取微薄租金,缺少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基层组织难以从根本上摆脱“无钱办事”的局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致使文明生态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基层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心有余力不足。不少基层组织因经费匮乏,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正常运转。

二是“两委”关系不够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从走访了解的情况看,我市还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够协调,特别是由于换届选举竞争激烈的,不是“一肩挑”的村,由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缺少商量和沟通,在工作中存在争权夺利和争功委过现象,在对一些重大事务的讨论中,各行其是,甚至互相猜忌,关系不够协调,工作难以开展,使整个班子的权威受损、凝聚力减弱、执政能力降低。此外经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头号问题,但不少基层组织对调处此类纠纷束手无策。同时,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在处理农村一些突发性事件时工作方法简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能力和耐心解决,有的甚至把群众反映问题当成无理取闹,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缺乏信任,有问题、有纠纷不愿向村干部反映,最终导致群体性越级上访。

)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难以适应高效执政和当前农村工作形势任务出现的新变化。

是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在年龄结构上认真分析发现农村党员的年龄总体上趋向老化,55岁以上老党员占据绝对优势,而35岁以下年轻党员却处于相对劣势;在学历层次上,初中以下低学历者竟占半数以上,而大专以上高学历者仅占17%。从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看,形势也不容乐观。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相当部分的农村有为青年流向外地和城市,而继续留在农村者有的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学历层次太低,有的无所作为,他们中符合入党条件者已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有的农村党组织却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发展农村青年入党缺乏统筹性、计划性,只求数量不讲质量,有的甚至害怕有能力的青年入党后会夺走自己的位子,对思想积极、有前景的农村青年,故意设置障碍,限制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长期处在被动落后状态。

是村务公开不完善。从走访的情况看,有些村虽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但村务公开的内容随意性较大,大项多,细目少。有些村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但监督小组形同虚设,存在监督检查工作不够有力,监督工作被动、滞后等问题。村务公开的档案不够健全。大部分村委会不重视村务公开的归档工作,只上墙公布,不设台帐,致使公开内容归档不齐全。群众反映一些地方村务公开存在内容失真和避重就轻等问题。有群众认为上墙的数字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反映不了真实情况,如吃喝数额、村干部不按规定滥发补贴数额,在公开栏中基本看不到;有群众反映村务公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帐目模糊和缺少细节;还有群众反映村务公开时效性不够强,甚至存在应付上级检查和糊弄群众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解决好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围绕服务发展的形势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创新选人方式,建设一支能够引领农村发展的“头雁”队伍

是创新农村党员培训方式,实施提升素质工程。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创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致富本领。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并依托党员电教、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党员示范基地“五位一体”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网络,按照需求大规模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分类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如我市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组织207名村干部参加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农村行政管理大专班学习和组织1312人参加海南省农业学校中专学历班,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村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增强了“双带”能力,理清了发展思路,有效的提高村干部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

是拓宽选人渠道,切实加强村班子建设。创新选人用人方式,积极探索机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能人扎根农村,发展规模产业,创办龙头企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2011年来,针对部分村党组织书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双带”能力不强而农村人才又相对匮乏等实际,市委借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0名大学生村官,从改变了村党组织队伍的年龄、文化和能力结构。我市头苑村的村官左裕,是一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毕业的农艺师,在利用自己的所学专业种植海南绿橙致富后,把技术手把手地教会农民使用新技术,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民种植绿橙致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类似这样的大学生村官也有不少,他们年轻有干劲、有知识和技术,在服务发展的过程得到许多群众的好评。

(二)围绕服务发展的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建覆盖面,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

    是适应农村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在产业链上建立基层党组织工作。以各镇、村的区域特点,产业特色,经济规模,党员人数和职业分布为依据,建立协会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特色产业党组织,使基层党建始终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变化来开展工作,实现党建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互动双赢。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重兴青皮冬瓜专业合作社是我省成立的第一家青皮冬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帮助社员解决生产中的遇到的资金和技术难题,实行标准化生产,该社青皮冬瓜年均销量达3.6万吨,年利润达1200多万元,直接带动了246名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可以说像青皮冬瓜协会党支部的建立为我们设置基层党组织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我们要围绕“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抓住突破口,选准切入点,使党建始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围绕产业服务发展。

    打造示范基地,带动全市农村党建组织整体工作。按照全面、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要求,整合资源,通过规范化建设,建成一批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能够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面貌的党建示范基地,努力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我们在公坡镇的花生种植基地调研中发现,在基地建成前后,群众对于基层党组织的态度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使用了花生种植基地种苗后,亩产从原先的300斤提高到800斤,群众和村干部的交流沟通也多了,对村党支部举办的学习班热情也更高了,党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群众拥护,必须让群众得实惠。为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建设一批良好的示范基地,通过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自我发展能力,带动群众致富,从而带动全市农村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围绕服务发展的需要,按照党的纯洁性建设要求,讲奉献、重品行,全面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严把入口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会文镇凤会村党支部书记石良仲为了使该村的农田水利综合整治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先把自己家阻碍项目实施的十多棵椰子树与三十多棵槟榔树砍掉,他无偿砍树的举动也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共鸣,在他的带动和说服下,村民们无偿砍掉一千多棵椰子树和槟榔树,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从这个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一名敢担当、勇于自我奉献的党员干部,影响的是一批人,提升的是我们党的形象。因此发展党员一定要避免出现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问题出现。要坚持发展党员两级预审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要紧紧围绕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在农村有文化、能担当勇于奉献的知识青年、科技能人、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力度,切实解决一些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和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

二是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农村党组织纯洁性的建设。要把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采取举行专题报告会、交流研讨、培训教学等办法,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发展,在政策上有新举措,要充分发挥市委党校主阵地作用,以党性教育为重点,集中对村党组织书记、主任等村干部、骨干党员开展轮训。通过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的方式,系统地进行党章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教育,灌输党的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式实行全程帮教,切实提高党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四)围绕服务发展的需要,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健全关怀帮扶机制,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继续推行村务民主管理“四议两公开坚持办事公开制度。在抱罗镇抱民村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一个后进村变成为先进村的轨迹,推行前,村两委不团结,群众对村务漠不关心,矛盾纠纷、上访事件经常发生。推行村务公开后,从集资修建文明生态村到发展新党员,每一件事都让群众充分了解和表达意见,群众转变了态度,对村两委班子的赞誉有加。推行村务、党务公开,完善民主决策制度,需要规范公开内容和形式,坚持把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处置、土地发包、惠农补贴等涉及农民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作为公开的重点,进一步拓宽村情民意表达渠道,确保党员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感。

     是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制度上激发党员干部队伍活力。积极完善老党员生活补贴金制度、困难党员慰问制度、结对帮扶制度,不断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思想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村干部,要积极推荐进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行列。逐步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切实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卸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围绕服务发展的需要,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机制,发展集体特色经济,形成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合力。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联合推动机制。整合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扶贫联系点、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形成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合力。扎实开展帮扶活动,把帮扶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部门的重要内容。对贫困村党支部,要集中力量,实行一村一策,采取领导包抓、部门帮扶、镇干部驻村的方式,逐个整顿,努力实现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有较大突破。东阁镇群建村原本是个“空壳村”,但该村毗邻八门湾,群建村“两委”干部依靠独特的自然优势,通过和上级部门积极联系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市、镇两级政府派专业人才帮助他们发展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目前该村已经是我省有名的文明生态村旅游点之一,村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可以说,要加强党的建设,争取获得群众的支持,提高党的形象和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特色集体经济,壮大农村党组织的经济实力。

是建立完善全社会参与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引导社会各方面为农村改革发展献计出力。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推行“城乡结对帮扶”、“村企互助共建”、“科技特派员”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深入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致富户、困难户、上访户、一般户”活动,每名党员至少联系一户农户,帮群众解难、帮群众致富、帮群众平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建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资金保障机制。